浅谈如何写好调研报告

发布日期:2024年01月16日 来源: 湖南省关工委 作者: 杨泰波
摘要:浅谈如何写好调研报告

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,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。我们关工委的同志,特别是广大“五老”几乎搞了一辈子调查研究,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,但对如何写好调研报告,不少同志的水平还有待提高。

写好调研报告十分重要。因为调研报告是对前一阶段调查研究的集成和总结,是调研成果的集中体现。一次调研的价值如何,对推动实际工作能起多大作用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研报告的质量。

撰写调研报告,是一门很深的学问,需要作者具备很高的思想水准、理论素养和通观全局的视野、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、把握法律政策的水平,以及较强的文字能力。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,特别需要把握好这么几个环节。

一、主题的选择与确定

主题选得准不准、好不好,决定一次调研及其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的价值。选择主题的首要原则是坚持问题导向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要坚持问题导向,增强问题意识”。所谓问题,是指那些客观存在、具有一定现实意义、别人没有研究过或研究还不深入,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。事有轻重,物有本末,问题有主次。实际工作中我们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,而必须从纷繁复杂的问题中找出主要问题、主要矛盾,也就是那些对全局影响大、解决难度大的问题,集中精力加以解决。我们搞调查研究,不是为调研而调研,而是为解决问题而调研。所以,我们进行的每一次调查研究,选择和确定的每一个调研报告的主题,都必须跟着这样的问题走,瞄着这样的问题去。同时,要注意口子不要开得过大。如果口子开得很大,必然面面俱到,写得不深不透。这方面,平江县关工委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。前几年,他们针对部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的问题,做了一次专门调研,向县委提交了一份很有分量的调研报告。县委经过认真研究后,出台了缓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十条措施。去年,他们针对少数误入歧途的“问题孩子”教育难,给部分家庭、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严重困扰的突出问题,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,向县委提交了《触目惊心令人困惑的一道难题》的调研报告,县委对他们的调研报告十分重视,把帮教、转化这些孩子的任务交由关工委牵头。县关工委接受任务后,作了进一步的调研,创造性地推出了“四帮一”工作机制,即在对全县“问题孩子”进行全面摸排、筛选的基础上,确定分批帮教的具体对象,全面建档立卡,对每个对象安排一名“五老”与一名民警、一名教师、一名社区村干部开展“四对一”帮教。“四帮一”的核心要旨,在于组织各方面的关爱力量,充分发挥帮教主体各自的威望、经验及专业知识的优势,形成互补效应和帮教合力,构建强有力的关爱帮教机制,并实施一系列扎实过硬的关爱帮教举措,确保机制的落实。实践证明,这一做法行之有效。全县第一批建档立卡的“问题少年”已成功转化78.4%,现在第二批帮教行动正在实施。平江县关工委的这两次调研及形成的调研报告,可谓“开口小、意义大”,因而具有很高的价值。

二、材料的剖析与提炼

通过调研,我们获得了大量的素材和信息。撰写调研报告时,面对浩如烟海的材料,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,光罗列、不提炼,写成流水账。调研报告不同于一般的通知、命令,要有思想的高度和深度,要给人以启发和借鉴。这里的关键是要对调研中获得的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,采取去粗取精、去伪存真、由此及彼、由表及里“庖丁解牛”式的方法进行理性思考和加工制作,探究问题背后的问题、关系背后的关系、原因背后的原因,从中找出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。我觉得,要写好调研报告,必须学会和练就三套本领,即蜜蜂采蜜的本领,伯乐相马的本领,沙里淘金的本领。蜜蜂采蜜的本领,就是善于发现的能力。我们搞调查研究,应当“像婴儿一样,睁大了好奇的眼睛,去看周围的世界,去发现世界的美”。要锤炼政治家的敏锐、文学家的灵感、科学家的细心,提高发现的悟性,善于见微知著,善于听于无声、见于无形,能从众多的偶然中发现必然,从细微的现象中窥其玄机,从极其普通的事物中发现其蕴含的价值。伯乐相马的本领,就是全面地、准确地、深入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,也就是判断的精准度。事物是复杂的,现象有真有假,而且局部的真实也不一定是全部的真实。这就要求我们从调查得来的大量材料中,分析出哪些信息是最有用的,哪些典型是带有方向性的,哪些问题是带有趋向性的,从中找出最有价值的东西。沙里淘金的本领,就是由表及里的挖掘能力。这是撰写调研报告最需要掌握的本领。一位哲人说过:“人不但有外在的眼睛,而且有内在的眼睛;外在的眼睛看现象,内在的眼睛看本质。”关于实事求是,毛主席曾深刻指出:“‘实事’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,‘是’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,即规律性,‘求’就是我们去研究。”我们一些同志在讲“实事求是”时,往往只强调“求实”,而忽视“求是”。其实,“求实”只是基础,“求是”才是关键。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,探索和掌握规律性的认识,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。我们要写好调研报告,必须练就一双“内在的眼睛”,在“求是”上下功夫。

三、对策的谋划与拟定

调查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,解决问题必须拿出相应的对策。调研报告中谋划对策的方式有多种,其中常见的,一是总结推介好的典型和经验。这方面很重要。李强总理讲,坐在办公室看到的尽是问题,到基层去看到的尽是办法。基层涌现的典型、创造的经验,就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。把这些好的典型和经验总结好,将它们的背景、做法、价值阐述好,实际上就是提供的一种最有效、最管用的对策。二是反映社会的普遍诉求和绝大多群众的意志、愿望。这可以说是一种间接的谋划对策。因为党和政府的决策都是以广大群众的意志为依据的。真实反映广大群众的诉求,就是为决策提供依据。三是调研人员直接提出解决某个或某类问题的意见,包括解决问题的原则、方法、步骤、具体举措,等等。对于比较重要且复杂的问题,可以提出多个解决方案,并在对这些方案进行利弊权衡的基础上,提出自己的倾向性意见。

谋划对策是一项要求极高、难度极大的工作,需要调研人员具备多方面的能力,其中最重要的是思维能力。有人说,遇到问题,普通的人改变结果,优秀的人改变原因,顶尖高手改变思维。要谋划出高质量的对策,提升这几种思维能力至为关键。

一是系统思维能力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,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、相互制约,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,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”。我们在谋划对策的过程中,必须有系统思维。要审视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和相互依赖的关系,准确预测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,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应对。要高度重视系统的整体性、关联性、耦合性和协同性,处理好各方面关系,坚持重点突破与系统推进相结合,避免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“九龙治水、各管一头”。

二是逆向思维能力。所谓逆向思维,就是打破常规,突破自我设限的一种思考方式,也就是用超出常人的想法,从相反的角度去巧妙解决问题。在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,有着许多运用逆向思维的范例。比如《道德经》中所主张的无为才能更有为、不争才能成大事、至柔才能克刚等,就蕴含了典型的逆向思维。现实生活中,有时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,敢于反其道而行之,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。有一个案例很说明问题。一个孩子对作业不感兴趣,他妈妈开始采用强迫的方法,效果不好。后来,这位妈妈进行反向思考,把强压孩子做作业变为让孩子来检查妈妈的作业,孩子高兴地答应了,检查非常认真,还发现了一些错误,当然是妈妈故意做错的。这一改变,有效激发了孩子的兴趣,孩子学习用功了,成绩上去了。我们在谋划家庭教育中,不妨也模仿一下这位妈妈的做法,运用逆向思维,把孩子的缺点变为优点。

三是创新思维。创新是社会前进最强大的推动力,是事业成功的关键。我们谋划对策时,一定要运用创新思维,通过联想、求异、发散、综合和创造等方式,突破陈旧观念的束缚,提出与众不同的创新方案。创新不仅要有具体工作做法上的创新,而且要有理念、路径、方法、载体等全方位的创新。比如,对当代青少年的认识,就要坚持用时代的眼光、辩证的思维,充分认识他们的本质和主流,切忌用传统的眼光去看待当代的青少年,凭自己的主观好恶去衡量当代的青少年,持一元思维去审视多元社会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。这就是理念上的一个创新。这一理念创新,对于运用正确的方法做青少年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,具有引领性意义。注重在常规工作中渗入创新元素,也可以走出新的路子来。最近,我们到衡阳市南岳区金月小学调研,现场体验了他们的音乐党史课。老师在讲党史故事时,在一些重要情节插播与党史故事密切相关的红色经典音乐,既有感人的画面,又有动人的乐曲,大大增强党史教育的吸引力。这就是创新带来的效果。

四、文风的去浊与扬清

文风,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及作者语言运用的综合反映。党史上治理文风从来是和治理党风、政风连在一起的。延安整风中,毛主席把文风与学风、党风并提,讨伐“党八股”,给它列了八大罪状,说它是对五四运动的反动,是不良党风的最后一个“防空洞”。现在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不少,最突出的是假大空盛行。我们撰写调研报告,一定要在文风上去浊扬清。最重要的是要在语言表达上把握以下几点:

一是要准确。就是选择的材料,运用的案例、数据必须准确无误;表达的思想、观点,必须符合中央的精神,符合法律和政策的规定;文章结构、遣词造句必须符合逻辑和文法,并选择最适合的词语来表达。

二是要平实。调研报告作为一种公文,具有明显的政治性、政策性和指示性、指导性,采用严肃平实的语言文字,是基本要求。平实就是要语言朴素,语意实在,质朴自然,而且明明白白、通俗易懂,不能刻意追求工整、对仗,硬性拼凑。

三是要洗练。就是要提倡写短文,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深刻的含义。有人认为文字越长越能显示自己的才华,这是严重的认识误区。毛主席在《党委会的工作方法》里提出,讲话、演说、写文章、写决议案、开会都要“精兵简政”、简明扼要。大家熟知的刘禹锡的《陋室铭》,81个字,从室陋到德馨的统一中,写出了知识分子“淡泊以明志、宁静以致远”的性情,甘于清贫、甘于寂寞、逃避庸俗、追求自我完善的心态,成为千古绝唱。美国总统林肯1863年的葛底斯堡演讲仅仅讲了十句话,其不到两分钟的演讲,获得了听众十分钟的掌声。我们撰写调研报告,一定要简短精练、直截了当,要言不烦、意尽言止。当然,篇幅的长短也不是绝对的,要根据内容和实际需要来定。

四是要生动。调研报告有自己的规律和文法,不需要堆砌华而不实的辞藻,但也不能干巴巴的,需要具有一定的美感。关键是要少讲或杜绝空话、套话、大话、老话,甩掉“八股调”。要在准确平实简练的基础上,尽量让文字生动起来有“灵气”。

五是要深刻。调研报告的深刻性主要取决于它的思想性。调研报告的起草不仅是一个总结概括、深化认识的过程,也是一个集成创新、熔炼思想的思辨过程。文贵有思想,能够画龙点睛,放射出思想的火花。思想贵在有深度,对一些重要的观点要讲透,使文章有穿透力。

六是要有个性。人们常说,文如其人。焦裕禄同志有一句名言,“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。”文章的最高境界,就是既有极高的水平,又有鲜明的个性。这方面,毛主席的文章可以说是最高典范。他的文章情理交融、高屋建瓴;气势如虹、意气风发;文库史海,随手拈来;严肃如宣言,平易像说话;典雅、通俗、幽默完美结合。那种风格,那种语言,那种做派,是浸到骨子里,溢于字表,穿透纸背的,是别人无法写出来的。还有李瑞环、朱镕基等同志的文章、讲话也充满个性,不看署名也知道是他们的作品。我们写调研报告,也要学习他们的行文风格,在遵守文体共性的基础上,尽量彰显自己的个性,千万不能千篇一律、千人一面。

把握好以上四个环节,写出一篇优秀的调研报告,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,必须下一番苦功夫,反复思考、推敲、修改。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。古代文人提倡“吟安一个字,捻断数茎须”“批阅十载,增删五次”。我们写调研报告,绝不可马虎敷衍,仓促出手,一定要反复斟酌,不断打磨。

返回顶部